本期「BISFF现场实录」信息
12月7日20:20-21:30
📍南锣剧场
主持人:娄白杨
左:娄白杨;右:沈蕊兰
主持人
谢谢各位观众到场观影,本片导演沈蕊兰之前有一部作品《迦罗沙曳》,2018年也是在BISFF进行展映并且拿了大奖。《迦罗沙曳》和《列车消失的那天》的主角都是同一个人——小何。想问一下导演,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位人物去拍摄?是有什么机缘巧合吗?
沈蕊兰
首先感谢大家今天能来看我的片子。《列车消失的那天》这部短片今天是第一次在北京公开放映,大家看到的主角,他的名字叫何伟,法名叫宽远,我和他在四川的一场法会中相识。同他认识后,我们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待在一起,在寺庙里面一同做义工,后来就熟络起来了。在相处的过程中我对他很感兴趣,首先是因为何伟他特别想出家,但是他又跟我当时了解的想去出家的人不太一样,在机缘巧合下,我打算拍摄一下他出家的内容。
所以第一年我做了一部纪录片,当时投了2018年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它是将近一小时的片子,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个人物纪录片。后来做完这部片子,我觉得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然后认识到现在的制片人,决定要把它做成长片。在做的过程中,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这部片子经历了很多个版本,我也同何伟失去过联系,但是近几年我跟他又重新建立了联系,他现在的状态跟之前也不太一样了。何伟最近在拉萨,他没有成为出家人,但是我觉得他进入到一种新的生活里了。
我后面几年在剪这个片子的时候也一直在反思:生活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把它展示出来,不只是一个人物纪录片那么简单,我想讨论的是一段流动的生活,所以这部片子就以今天大家看到的样子呈现出来。
主持人
我看过您之前那部影片,比较偏近距离的、线性的即时纪录,但是新的这一部就感觉有了距离,像是一种流动的回忆,更加暧昧、虚幻。另外这部影片中的一些片段在上一部作品中也呈现过,但您对图像进行了不同的处理。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是佛教对您的影响吗?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沈蕊兰
我觉得有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因为已经过去了五年,在这五年中也发生了很多事情,包括对电影的理解、对自己生活的理解、对身边消失的变化的人和事物的理解......有一年我去参加IDF的剪辑工作坊,大家都在问我这部片子的人物动机,想让我特别深入地去讨论这个人物,但那时候我已经跟何伟分开很长一段时间了,那时候我好像不是特别想再回到我们过去比较亲密的关系当中、再去反观这个人物。
所以当时参加IDF剪辑工作坊的时候就会特别困惑,大家都想让你去讨论人物,但是我真正想表达的不是这个东西。之后我慢慢地对自己想做的内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它应该是跟更广阔的影像观有关,在尝试过好几版之后就呈现在了这个作品里。
《列车消失的那天》剧照
主持人
这部影片呈现了一种时间和记忆交织的状态,您是对于这个母题一直都有兴趣吗?
沈蕊兰
其实我之前做过一些短片,也是跟这个主题有关,包括记忆、时间以及我们怎么去把这些不可见的东西通过影像去转换出来。
主持人
我了解您之前是毕业于国美的基本视觉研究所,可能接受的视觉教育比较多一些,虽然我对佛教懂得不多,但您的影片让我想起佛教里有一个“相”的概念,那您觉得“相”跟影像的“像”有什么联系吗?特别是在接触到小何这个人之后。
沈蕊兰
我对佛教方面的知识也只是粗浅的了解,我自己感觉佛教中“相”的内容是更广阔的,它不仅仅是局限于视觉、听觉,我们用眼、耳、鼻、舌、身感知到的世界,甚至意识里面的一些东西,它都存在于“相”的层面中。但是我自己做影像的话,这个“像”更偏重于图像,还有声音。并且我觉得我自己做片子不只是关注图像的问题,也关注神明,同时关注影像所给人带来的空间的感受,它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
导演 沈蕊兰
观众1:
导演您好,首先我想先说一下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潮湿、疏散、流离、迷失、寻找、虚无、漫长。您刚才说过并且我也感受到,这部片子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我有两个问题想问:一个是您旁白的文本是在认识小何的过程中完成的,还是在您打算做第二个影片的时候,经历了一段时间才完成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让您把这部影片的时长缩短至30分钟或者更短,有哪些片段是您一定不能割舍的呢?谢谢。
沈蕊兰
谢谢你的提问。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旁白的内容是近几版才出现的,之前做人物纪录片的时候也有一些旁白,但是跟这部影片中呈现的完全不一样。旁白的一些内容是我根据小何向我讲述的一些故事而写出来的,还有一些是我自己这几年经历的一些故事,或者是一些在书中读到的内容,将它们结合起来变成现在的文本。
第二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我认为剪辑这件事,每个导演都会有自己特别喜欢或觉得特别重要的戏份。其实我认为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每一个片段我认为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把一些片段剪掉,那么另一些片段存在的意义就立不住脚了,而且它是一种完整的时间上的体验。比如大家看影片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感受是不太一样的,如果说把前半部分都剪掉的话,大家直接进入后半部分,就会是另外一种感觉,大家在半梦半醒中看完这个片子的状态,反而是我比较想要的,所以很难取舍要剪掉哪些片段。
观众2:
我刚才看了一下豆瓣,我已经看过您三部片子了。想问一下您有没有考虑过拍很严肃的、有关剧情的片子?
沈蕊兰
首先我认为当我对世界、对影像的理解更加成熟的时候,我可能才会敢去拍剧情片。我现在拍出来的短片,它们存在的意义是我去探知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向外走的过程。我认为很多剧情片的导演,是TA自己已经有了一个特别强烈的、需要表达的欲望,TA才会去做一部剧情片,因为这样片子的主题或者内核会更成熟一些。我以后可能会拍,但是目前我做的很多片子都还是属于非虚构类别。
《列车消失的那天》剧照
观众3:
虽然您刚才说无法将这部影片缩减到三十分钟,但我刚才看完的直观感受是,您拍摄图像的技法或处理图像的技法,更多的是在现代美术馆中见到,而不是常规的电影院。我想问一下您对这部影片的定位是什么?
沈蕊兰
其实我自己感觉如果是在美术馆里放映,可能它会剪成另外一个版本。因为电影院具有强制性的属性,你就得坐在椅子上从头看到尾,它是一个非常线性的表现,这样在剪辑的时候,在电影结构上面,你可能不需要那么快地去表达出自己想表述的内容,你可以跟着观众一同慢慢地走到一个洞穴之中,或者走到另外一种时空里面去。但美术馆的话,我自己的观影体验是很多片子一开始就非常强烈地把它想表达的内容给观众直接展示出来,观众可以选择在那里停留五分钟或者十分钟,然后走掉。我做出这样一个版本的影片可能还是更贪心一点,想再多获得一些大家的时间。
主持人
感谢大家来看影片,也感谢导演来到我们现场,谢谢。
文字整理:康姝凝
摄影:王倩
more information:https://www.bisff.co/yearbook/bisff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