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ISFF现场实录|《夏日练习曲》映后谈

NOVA“新星”竞赛单元《夏日练习曲》映后谈


导演:

梅墅轩Mei Shuxuan《夏日练习曲》(The Summer Étude)

毕业于波兰罗兹国立电影学院摄影系。

在欧洲和中国已拍摄多部自己的短片,2020年回国过年时因疫情一直留在了中国,目前主要作为摄影师在国内拍摄剧情长短片及纪录片。


主持人:沈韩成

摄影:万博飞

文字整理:董嘉竣



The Summer Étude|夏日练习曲

梅墅轩 Mei Shuxuan

China, France, Poland | French, Polish

0:39:49 | 2022


在波兰学习电影的学生Côme带着摄影系女同学Maja回到自己的法国家乡,打算拍摄一部自己父亲作为主角的纪录片。他们之间的故事也随着拍摄的开始而展开了。




沈韩成|梅墅轩


主持人:

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的新星竞赛单元第三组放映的观影现场,今天请到了刚刚放映的《夏日练习曲》(The Summer Étude)的导演梅墅轩,我们会简单地和大家做个交流,欢迎梅导。


梅墅轩:

大家好,谢谢大家来观影。


主持人:

我们这个新星竞赛单元是在这一届才新成立的单元,选择题材偏成长的作品。先请梅墅轩导演来介绍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因为我所了解的是梅墅轩导演是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得到的灵感,然后去拍了这个故事。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梅墅轩:

这个片拍摄已经挺久了,2019 年的夏天拍的。我就读于波兰罗兹国立电影学院摄影系,这部作品其实是我的毕业作品。后来因为疫情,也不想走线上影展,打算等着线下找机会放映。


因为我学的是摄影,现在也在以摄影工作为主,所以其实这部片子确实是从自身获得了一部分灵感。在我拍这部片的前一年,帮我同学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时候,在同学家遇到了他的父亲,他大概说了一些和他父亲的关系,在影片中父与子的关系与他们现实中有一部分是相似的,这也是创作剧本时的一部分灵感。


关于演员,片子中年轻的男主角其实是我们学校动画系的同学,我们也是好朋友。片中的父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对父子。当我在做摄影师的时候会考虑到我与演员的关系不像导演那样,尤其是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我类似一个旁观者,也不会对被拍摄对象做太多的干涉,更多的是观察,有时也观察导演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也很有趣,甚至有时把导演也拍到了影片中。我的这些经历吧让我写了这个剧本,最终拍摄了这部片。



《夏日练习曲》剧照


主持人:

为什么片名叫《夏日练习曲》?


梅墅轩:

这部片英文名叫 The Summer Étude,我们学校的拍摄作品都会叫 Etude,这个词也个是法语单词,音乐术语中“练习曲”的意思。本片既是主角拍摄他的Etude,又是父子两人关系的一次“练习曲”。我觉得和片子比较契合,就用了这个片名。


主持人:

刚刚我们也提到梅墅轩其实是毕业于波兰大名鼎鼎的罗兹国立电影学院,学校也诞生了非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导演,像罗曼·波兰斯基、安杰伊·瓦伊达、基耶斯洛夫斯基等等。像基耶斯洛夫斯基在其职业生涯早期也拍摄了很多纪实短片。包括之前入选我们影展《日出》(sunrise)(2021)的导演谭墨也是毕业于该学院的。


他们都非常擅长在剧情片和纪录片之间实验,寻找某种互相的串联。包括梅墅轩导演的这部短片也有一些像你刚刚提到的现实与剧情之间的关联。那么我想问一下导演,你们学校是如何让你们进行这种非虚构与虚构之间的探索?你又是如何创作的?


梅墅轩:

确实纪录片在波兰电影和我们学校都是算传统强项,但学校里也没有和剧情片分出不同的专业,纪录片创作和剧情片创作在学校教学中是平等的地位。两者的重视程度其实都差不多。摄影系的话,可能涉及纪录片的课程会稍微少一点,但导演系的拍摄我们都会参与,所以拿我来说在波兰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拍摄差不多是一半一半,甚至在学校时找我拍摄纪录片的还会更多一点。


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其实对我来说,对拍摄剧情片也挺有帮助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摄影师,你会学习去观察自然光线、能够快速反应去应对现场的种种条件,在拍剧情片时会更敏锐,捕捉到现场一些并非事先安排好的表演等等。这种纪录片里的锻炼,会让你更大胆、更没有什么顾忌去把现场的“突发状况”转变成有利条件。


主持人:

拍完这部短片后,你也回国参与拍摄了很多长片。那对于这部短片,在摄影方面你是如何来考虑设计的?


梅墅轩:

首先还是尽量利用环境、场地现有的条件,尽量使用自然光。虽然也会打灯光,但其实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剧组,加上演员一共只有 12 个人。因为人数很少,在预算固定的情况下就可以把拍摄天数稍微拉长一点。每天拍摄的时间不是很长,平均下来大概在每天八个小时以内。每天早晨起来拍一段,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再拍一段,基本上没有什么夜戏。有时候在外面拍摄结束回来正好是密度时刻,又会让男女演员在黄昏密度下即兴一段。包括早餐的那一段戏,因为是太阳落山前拍摄的,能利用的那段自然光非常短暂,可能只有半个小时,所以那一场戏分成了三天拍完的。


主持人:

你们整个剧组都是从法国去波兰拍摄的,还是说也有在法国拍摄的成员?在法国拍摄相比其他同学在波兰本地拍摄会有什么不同吗?需要多准备什么东西吗?


梅墅轩:

父子两位演员都是在法国的,其他成员是从波兰过去的。如果我们在波兰这边拍摄从学校得到的资源会更多一些,包括灯光师、录音师,焦点大助,车辆这些学校都会配备。去法国的话,因为比较远,车辆必须自己安排,所以准备的东西比较多一点。不过学校也会提供一些器材支持,包括组员里不少都是合作过的同学朋友,所以虽然在法国拍摄人比较少,但效率方面没有影响太多。拍摄场地是在演员自己的家,一所他们自己的老房子,演员们都比较熟悉现场的环境,,他们和家人、邻居也提供了不少制片上的帮助。拍这部片的前一年我去的时候就觉得那挺好的,想着将来要在那拍部片。



BISFF现场


观众1:

导演你好,我想问一下在你拍摄了这部短片之后这几年也参与了国内长片的拍摄,这中间过了三四年了,之前纯艺术的创作和现在商业片的拍摄相比之下你在镜头语言以及创作方面有什么变化和想法吗?


梅墅轩:

我现在拍摄的长片也是文艺片,偏独立制作,还不是商业的电影。


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把分镜头设计得特别详细的摄影师,包括自己做导演时也是。拍自己的这部短片一样,可能大部分的镜头设计都在现场完成的,没有做分镜表。只有一个场次表,拍够一场就划掉一场。甚至我们拍了两三天之后,就没有特别拿出剧本对着去拍了。我还是给了演员很多空间,演员们可以自己去发挥一些。


首先是演员已经有这个能力,毕竟有一部分就是在演他们自己,他们在演的时候也会把剧本里写的带出来,变成自己的话讲出来,我觉得比剧本书面写得更自然。其次在镜头方面,我更喜欢在现场这样的空间,看着演员的表演来设计,或者更喜欢根据现场情况想出来一些拍摄镜头。比如采访那场戏看到了镜子在现场,因为镜子本来就是属于那个空间的,那拍的时候就觉得可以把镜子利用起来,让两个人通过镜子在同一个画面里呈现出来。但又不是理论解读式的设计,类似于现场的直觉吧。


不过有时候遇到演员会有一些随机的表演,比如影片里吵架的戏份,也是我们第一场拍摄的戏份,当时也不知道他们会在现场真的发生争执,所以开始的单机拍摄就带来了一些问题,因为他们不可能再重复这些表演,给后面剪辑带来了一些麻烦。后面开始在一些场景就会加到两个机位,保证他们即兴不重复的表演也可以被记录下来,给剪辑留一定的空间。


观众2:

导演您好。因为你是有摄影师和导演两种身份,所以你拍摄这部片时更多是看构图与画面,还是看演员的表演与现场的状况?以及你这部片是拍摄影师拍摄东西这样的嵌套式叙事,是不是跟您身为摄影师有关系?希望您可以从摄影师到导演的视角聊聊。


梅墅轩:

因为这部片我导演和摄影师都做了,对这个剧组来说其实反而压力更小了。因为现场没有大监视器,无线图传,耳返一堆东西需要有人来照顾这些设备,大监还很重。我可以直接看画面。然后我离演员距离也很近,就不用两个地方来回跑,直接可以沟通,对演员来说也更舒服。另外,这部片的主要语言是法语,但其实我是不会法语的,所以现场会有一个副导,他是法国人,会帮我听台词,也会做一些翻译工作。但这肯定不会完全准确地完整翻译,毕竟演员有时候自我发挥,会说非常多的台词,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也是主要看画面看表演。不过后来我发现,我从画面和表演上感觉到好的,和副导演从内容上听到觉得好的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所以就放心地把台词方面的工作交给了他,让他帮忙来听。所以虽然我不懂法语,现场翻译也不能面面俱到,但其实我能感受到需要的东西。


关于影片这样的故事设计。就像刚才说的,我之前很多的拍摄是摄影师身份,我有一次作为摄影师帮同学拍摄一个片子,他之前由于拍摄的作品老师没有给通过,是临时重新拍的一个纪录片,所以就在现场比较着急,甚至会有一些逼问拍摄对象的情况出现。我是摄影师,在现场多少会感受到这种对拍摄对象的“侵入” ,但同时我的身份也没法去改变太多,就从我自己的经历出发,想到了这样的故事,灵感有了,剧本很快地就写了出来,大概是这样的过程。



BISFF现场


观众3:

导演你好。因为你后来回国参与拍了长片,你觉得在欧洲和在国内工作相比有什么差别吗?


梅墅轩:

首先国内工作时间比较长,哈哈。其实还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回国之后感觉很难再找到拍摄这部片时整个剧组的那种状态氛围了。虽然我回来参与的剧组也不是特别大,可能有的也就30个人左右,而且相处得也很开心。但是可能就没有拍这个短片时那样大家非常放松的状态。拍这部片的时候没有特别想说要把这部片做成什么样子,包括大家都是朋友,从波兰开车过去一千多公里,一起拍个片。每天也不是为了赶着完成通告上的拍摄任务,就是一次朋友聚在一起的创作。有时感觉越是想得到的不一定能拍到,反而放松去拍的,会有不少意外惊喜。


欧洲其他的剧组在工作模式大体可能还是和国内剧组比较相似的,可能差别就是工作时长不一样。他们一天的拍摄时间不会那么长,因为我一般拍摄超过十二、十四个小时后,就会感觉人的反应变慢了。有时候把时间压缩得太紧,人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不一定能把片子拍好。


观众4:

导演好。我首先想问一下关于剧作的问题。关于片子玛雅这个角色,一开始我看到了玛雅,我会猜测是不是像侯麦的电影一样,这个角色放假的时候来到一个远离城市的地方,去探索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自己也遇到了男主角,帮助他成长,开启了自己的爱情故事。但到后面她离开的时候,我感觉她还是一个有点朦胧的角色,所以想问一下导演是怎么处理这个角色的?她在帮助男主角成长这条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另外一个问题是,你说在拍摄现场会给演员很大的自我发挥空间,那么你从剧本到实际拍摄有什么差别?现场演员的表演有什么给到你惊喜的地方?



导演 梅墅轩


梅墅轩:

其实我在剧本中一开始写的时候,是没有给摄影师这个角色设定性别的。虽然灵感来源算是我自己吧,但一开始是从角色功能入手,想让这个摄影师起到缓和男主角与父亲的关系的作用,是父子关系之外的另一个视角。在后来选演员的时候,还是想选择一个女性来作为这个摄影师。确实因为剧本篇幅的关系,以及可能我没有把这个角色想得特别深入,在剪辑的时候也没有给这个角色更多篇幅,所以现在这个角色在故事中会感觉缺失了一点。


关于从剧本到实际拍摄之间的呈现差异。影片最终呈现的整体结构和原始剧本其实差别不大,主要在台词方面有惊喜。因为演员自我发挥的时候说出来的台词,感觉比剧本里写得更自然。可能最大的差异还是在结尾,原本剧本里结尾写的是在瀑布那场戏,两个人有一个类似和解的剧情,但那场戏拍下来感觉做不了结尾,也觉得不需要一个安排的和解情节。所以现在看到的结尾那场戏是当时临时加拍的,就是两个人在草地上的那一段戏。包括他们交换位置也是现场临时想到的,因为拍了几条后感觉他们两个人换一下位置,采访与被采访者之间换一下身份,会不会更好一些,所以又按这种方式拍了几条,现场拍到现在用的这一条时就感觉很对,这场戏拍完两位演员也拥抱在一起很久。虽然没有真的和解,算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但也能感受到两人关系的变化。其实有好多场戏都是只拍了一条,像火车那场戏,火车再等来下一班要两三个小时后,中午的光线也不对了。还有父亲摔拖把那场戏,因为是演员临场发挥,他摔完就真的生气走了,大家就只能休息了,哈哈,这一条也很到位了,没有再拍第二条。


观众5:

火车那场戏是剧本里本来就有的吗?表演也是演员临场发挥的吗?


梅墅轩:

对。虽然只有一条,但还是会在拍摄前沟通一下大概的内容,具体的台词是演员自己发挥,和剧本里不太一样。关于录音,因为那一场戏是比较广的固定长镜头,他们走远了其实话筒是跟不到的,但那一条还不错,他们走到那个距离小蜜蜂还是把对话都清晰地收下了。而且感觉他们说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所以那一条就用了现场的对话完整保留,没有再后期配音。


主持人:

那我们今天的映后交流就到这里结束了。像之前介绍的,梅墅轩现在也参与了很多部国内的文艺片的摄影指导工作,包括《内沙》(2023)《扔你的猫》(2023)等,可能今后大家也会在国内外各种影展看到他的作品,可以期待一下。



BISFF现场



bottom of page